本技術涉及天然氣,特別是涉及一種液化天然氣氣化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1、目前,一些液化天然氣的氣化方案,是通過orv(開架式氣化器),利用海水進出口溫差使液化天然氣氣化為常溫天然氣,將氣化冷能直接排放于海水中。這種方式在冬季,由于海水溫度降低,海水進出口溫差減小,導致原系統(tǒng)氣化效率降低,通常會采用水浴法,以消耗燃氣能源為代價來維持氣化系統(tǒng)正常運行,氣化效率低,且能源消耗大。
技術實現思路
1、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液化天然氣氣化系統(tǒng),以解決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采用制冰時釋放的潛熱初步加熱液化天然氣,然后經熱泵組件二次加熱氣化,提高了液化天然氣的氣化效率,且降低了能源消耗。
2、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方案:
3、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液化天然氣氣化系統(tǒng),包括:
4、一級換熱模塊,包括制冰組件,其制冰過程中釋放的潛熱能夠將液化天然氣儲罐輸出的液化天然氣初步加熱氣化;
5、二級換熱模塊,包括熱泵組件,能夠將經所述一級換熱模塊加熱后的液化天然氣換熱升溫并完全氣化。
6、可選的,所述液化天然氣儲罐通過輸氣管路與所述制冰組件連通;所述輸氣管路上設有液化天然氣輸送泵,能夠將所述液化天然氣儲罐內的液化天然氣作為制冷劑傳輸至所述制冰組件內,實現制冰,并吸收制冰過程釋放的潛熱。
7、可選的,所述一級換熱模塊還包括板殼式換熱器,所述板殼式換熱器通過循環(huán)管路與所述制冰組件連通,所述循環(huán)管路上連通有儲液罐,所述儲液罐內設有丙烷,所述丙烷能夠作為制冷劑傳輸至所述制冰組件內,實現制冰,并吸收制冰過程釋放的潛熱;所述液化天然氣儲罐通過輸氣管路與所述板殼式換熱器連通;所述輸氣管路上設有液化天然氣輸送泵,能夠將所述液化天然氣儲罐內的液化天然氣傳輸至所述板殼式換熱器內,與吸熱后的丙烷換熱。
8、可選的,所述一級換熱模塊還包括撬塊換熱裝置,所述撬塊換熱裝置包括設置于金屬結構框架內的第一板殼式換熱器和第二板殼式換熱器,所述第一板殼式換熱器和第二板殼式換熱器之間通過第一循環(huán)管路連通,所述第一循環(huán)管路上連通有第一儲液罐,所述第一儲液罐內設有丙烷,所述丙烷能夠在第一板殼式換熱器和第二板殼式換熱器之間循環(huán)流動;所述第二板殼式換熱器通過第二循環(huán)管路與所述制冰組件連通,所述第二循環(huán)管路上連通有第二儲液罐,所述第二儲液罐內設有制冷劑,所述制冷劑能夠傳輸至所述制冰組件內,實現制冰,并吸收制冰過程釋放的潛熱;所述液化天然氣儲罐通過輸氣管路與所述第一板殼式換熱器連通;所述輸氣管路上設有液化天然氣輸送泵,能夠將所述液化天然氣儲罐內的液化天然氣傳輸至所述第一板殼式換熱器內,與吸熱后的丙烷換熱。
9、可選的,所述制冰組件包括冰漿機和蓄冰槽,所述蓄冰槽內設有攪拌器;所述冰漿機制冰過程中釋放的潛熱能夠將液化天然氣儲罐輸出的液化天然氣初步加熱氣化;所述冰漿機與所述蓄冰槽連通,能夠將制得的冰輸送至所述蓄冰槽內,所述冰漿機的入口通過第一三通閥連接有取水泵,所述取水泵通過管路外接水源入口,所述第一三通閥的第三個閥口與所述蓄冰槽內連通,所述蓄冰槽的出口通過輸冰泵連接有冰漿出口。
10、可選的,所述冰漿機為旋轉式刮削法制冰機或過冷水制冰機。
11、可選的,所述二級換熱模塊包括換熱器和熱泵機組,所述熱泵機組與所述換熱器通過循環(huán)換熱介質通路連通,所述循環(huán)換熱介質通路上設有循環(huán)泵,能夠將換熱介質在所述換熱器和熱泵機組之間往復循環(huán)流動;所述輸氣管路經所述制冰組件換熱后穿過所述換熱器,并與所述換熱器內的換熱介質實現換熱升溫。
12、可選的,所述熱泵機組的蒸發(fā)器側外接有熱源塔,所述熱源塔兩端分別開設有進風口和出風口;所述熱泵機組與所述熱源塔連接的熱源循環(huán)管路上設有循環(huán)泵,所述熱源循環(huán)管路內通入防凍液工質,所述防凍液工質為氯化鈣溶液或乙二醇溶液。
13、可選的,所述熱泵機組的蒸發(fā)器側通過回水管路連接有回水口,所述熱泵機組的蒸發(fā)器側通過取水管路連接有取水口,所述取水管路上設有自動排污過濾器和旋流除砂器。
14、可選的,所述二級換熱模塊還包括蓄熱水池,所述蓄熱水池通過第二三通閥與所述循環(huán)換熱介質通路靠近所述熱泵機組一端的熱端管路連通,所述蓄熱水池通過第三三通閥與所述循環(huán)換熱介質通路靠近熱泵機組一端的冷端管路連通;所述蓄熱水池通過第四三通閥與所述循環(huán)換熱介質通路靠近所述換熱器一端的熱端管路連通,且該熱端管路上設有循環(huán)泵,所述蓄熱水池通過第五三通閥與所述循環(huán)換熱介質通路靠近換熱器一端的冷端管路連通。
15、本實用新型相對于現有技術取得了以下技術效果:
16、本實用新型采用兩級換熱,一級換熱利用制冰放出的潛熱,使-162℃的液化天然氣氣化為-40℃至-20℃的低溫天然氣,二級換熱使用熱泵組件進行復熱,使天然氣的出氣溫度達到5℃以上,解決了冬季因天氣寒冷造成的液化天然氣氣化效率低、傳統(tǒng)能源消耗量大的問題。
1.一種液化天然氣氣化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液化天然氣氣化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化天然氣儲罐通過輸氣管路與所述制冰組件連通;所述輸氣管路上設有液化天然氣輸送泵,能夠將所述液化天然氣儲罐內的液化天然氣作為制冷劑傳輸至所述制冰組件內,實現制冰,并吸收制冰過程釋放的潛熱。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液化天然氣氣化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級換熱模塊還包括板殼式換熱器,所述板殼式換熱器通過循環(huán)管路與所述制冰組件連通,所述循環(huán)管路上連通有儲液罐,所述儲液罐內設有丙烷,所述丙烷能夠作為制冷劑傳輸至所述制冰組件內,實現制冰,并吸收制冰過程釋放的潛熱;所述液化天然氣儲罐通過輸氣管路與所述板殼式換熱器連通;所述輸氣管路上設有液化天然氣輸送泵,能夠將所述液化天然氣儲罐內的液化天然氣傳輸至所述板殼式換熱器內,與吸熱后的丙烷換熱。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液化天然氣氣化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級換熱模塊還包括撬塊換熱裝置,所述撬塊換熱裝置包括設置于金屬結構框架內的第一板殼式換熱器和第二板殼式換熱器,所述第一板殼式換熱器和第二板殼式換熱器之間通過第一循環(huán)管路連通,所述第一循環(huán)管路上連通有第一儲液罐,所述第一儲液罐內設有丙烷,所述丙烷能夠在第一板殼式換熱器和第二板殼式換熱器之間循環(huán)流動;所述第二板殼式換熱器通過第二循環(huán)管路與所述制冰組件連通,所述第二循環(huán)管路上連通有第二儲液罐,所述第二儲液罐內設有制冷劑,所述制冷劑能夠傳輸至所述制冰組件內,實現制冰,并吸收制冰過程釋放的潛熱;所述液化天然氣儲罐通過輸氣管路與所述第一板殼式換熱器連通;所述輸氣管路上設有液化天然氣輸送泵,能夠將所述液化天然氣儲罐內的液化天然氣傳輸至所述第一板殼式換熱器內,與吸熱后的丙烷換熱。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液化天然氣氣化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冰組件包括冰漿機和蓄冰槽,所述蓄冰槽內設有攪拌器;所述冰漿機制冰過程中釋放的潛熱能夠將液化天然氣儲罐輸出的液化天然氣初步加熱氣化;所述冰漿機與所述蓄冰槽連通,能夠將制得的冰輸送至所述蓄冰槽內,所述冰漿機的入口通過第一三通閥連接有取水泵,所述取水泵通過管路外接水源入口,所述第一三通閥的第三個閥口與所述蓄冰槽內連通,所述蓄冰槽的出口通過輸冰泵連接有冰漿出口。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液化天然氣氣化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冰漿機為旋轉式刮削法制冰機或過冷水制冰機。
7.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液化天然氣氣化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級換熱模塊包括換熱器和熱泵機組,所述熱泵機組與所述換熱器通過循環(huán)換熱介質通路連通,所述循環(huán)換熱介質通路上設有循環(huán)泵,能夠將換熱介質在所述換熱器和熱泵機組之間往復循環(huán)流動;所述輸氣管路經所述制冰組件換熱后穿過所述換熱器,并與所述換熱器內的換熱介質實現換熱升溫。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液化天然氣氣化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熱泵機組的蒸發(fā)器側外接有熱源塔,所述熱源塔兩端分別開設有進風口和出風口;所述熱泵機組與所述熱源塔連接的熱源循環(huán)管路上設有循環(huán)泵,所述熱源循環(huán)管路內通入防凍液工質,所述防凍液工質為氯化鈣溶液或乙二醇溶液。
9.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液化天然氣氣化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熱泵機組的蒸發(fā)器側通過回水管路連接有回水口,所述熱泵機組的蒸發(fā)器側通過取水管路連接有取水口,所述取水管路上設有自動排污過濾器和旋流除砂器。
10.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液化天然氣氣化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級換熱模塊還包括蓄熱水池,所述蓄熱水池通過第二三通閥與所述循環(huán)換熱介質通路靠近所述熱泵機組一端的熱端管路連通,所述蓄熱水池通過第三三通閥與所述循環(huán)換熱介質通路靠近熱泵機組一端的冷端管路連通;所述蓄熱水池通過第四三通閥與所述循環(huán)換熱介質通路靠近所述換熱器一端的熱端管路連通,且該熱端管路上設有循環(huán)泵,所述蓄熱水池通過第五三通閥與所述循環(huán)換熱介質通路靠近換熱器一端的冷端管路連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