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系有關具有上線供給源及縫針之縫紉機,特別是有關用來提供由上線供給源至縫針的上線路徑之上線引導機構。
縫紉機中在開始縫紉前必須事先穿線之處很多,例如張力裝置、挑線桿、線導引部、取線彈簧及縫針等。在穿線時必須以一定之順序進行。亦即,一般將從線軸拉出之線向縫紉機之機頭側水平拉引,在鉤掛于線導引部后轉換方向,橫過頂板向縫紉機之前側面垂下,接著在鉤掛于張力裝置或取線彈簧后向上轉換方向,將線穿過挑線桿而再度向下拉引,最后經由另一線導引部穿過縫針。因此,將從線軸拉出之線接至縫針不僅必須前后、左右、上下方向拉引且必須穿過挑線桿,而將線穿過挑線桿尤其麻煩,且令線以一定之順序邊轉換方向邊穿引或鉤掛亦很麻煩費事,特別是對初學者來說殊非容易。
本發(fā)明系提供一種用來很容易地將上線裝填于由上線供給源延伸至縫針的路徑內之上線引導機構。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使用于具有框架,收藏于框架內并被驅動回轉之主軸,上線供給源,及縫針之縫紉機的上線引導機構,此上線引導機構系提供從上線供給源至縫針的路徑,且具有將線穿引之穿引路徑,同時具備一對隔著一定間隔配置之線導引部及一挑線桿,該挑線桿在該對線導引部之間作橫向往復運動,向前移動時,其前端部捕捉位于兩導引部間之線將線作“V”字形曲折牽引,返回移動時,其前端部放開線。
依據本發(fā)明,若將線以貫穿一對導引部之方式裝填的話,不需將線穿引于挑線桿即可令挑線桿相對于線作預定之動作。亦即,挑線桿隨其往復動作按形成縫線所需的長度,將線拉緊或放松。
在本發(fā)明之較佳實施例中挑線桿內藏于縫紉機之框架內??蚣苤氨诰哂胁劭p,僅須將線沿槽縫插入即可令線貫穿導引部。又,上線引導機構更具有給予行走中之上線張力之張力裝置以及與上線鉤掛用以吸收上線松弛狀態(tài)之取線彈簧。該等張力裝置及取線彈簧如上所述,系位于當線穿通槽縫進入導引部時,可以作用于該線之位置。依據該實施例,只須將線插入槽縫就可完成將上線裝入上線引導機構之動作。又,依據該實施例,包括挑線桿在內之上線引導機構的構成零件可皆收藏于縫紉機之框架內。
該槽縫最好上下延伸,且通過槽縫的垂直面最好經過針或針之附近。因此挑線桿可以在橫方向往復移動,依此結構,在將線穿過槽縫后只需將線往下拉即可達到針之位置,不須改變線之方向,故可以縮短上線引導機構之線的路徑。也因此,由挑線桿及取線彈簧所產生的吸收線松弛的作用會迅速傳至針線回路。此種結構在利用伸縮度大的線作為上線之情況下特別有利。
關于圖之簡單說明:
第1圖系顯示本發(fā)明之一實施例的縫紉機之一部分的立體圖。
第2圖系第1圖所示部分之俯視圖。
第3圖系第1圖所示部分之側視圖。
第4圖系第1圖中斷面成“U”字形之零件22的變化例之正視圖。
第5圖系顯示第1圖中斷面成“U”字形之零件22的另一變化例及取線彈簧之裝配狀態(tài)的變化例。
第6圖系對應于第3圖,其顯示取線彈簧之另一裝配狀態(tài)。
第7圖系顯示取線彈簧及單元化張力裝置的正視圖。
第8圖系沿第7圖之Ⅷ-Ⅷ的斷面圖。
第9圖系顯示本發(fā)明之另一實施例的縫紉機之一部分的正視圖。
第10圖系第9圖所示部分之俯視圖。
第11圖及第12圖系用來說明第9圖所示部分之取線彈簧動作之側視圖。
第13圖系顯示本發(fā)明之另一實施例中挑線桿及令挑線桿動作之機構的概略俯視圖。
第14圖系顯示本發(fā)明之另一實施例的縫紉機之一部分的立體圖。
第15圖系第14圖所示部分之俯視圖。
第16圖系顯示本發(fā)明之另一實施例中挑線桿及其關連組件的立體圖。
第17圖及第18圖系顯示第16圖之挑線桿牽引線的動作之正視圖。
第19圖系線供給量相對于第16圖之挑線桿的行程之關系線圖。
第20圖系第16圖所示挑線桿變化例的立體圖。
第21圖系第16圖所示導引板變化例的正視圖。
第22圖系本發(fā)明之另一實施例的縫紉機之一部分的立體圖。
第23圖系第22圖所示部分之俯視圖,其縫紉機框架之頂壁已被除去。
第24圖系本發(fā)明之另一實施例的縫紉機之概略正視圖。
第25圖系沿第24圖之ⅩⅩⅤ-ⅩⅩⅤ線的擴大斷面圖。
第1圖中縫紉機框架1之一部分以雙點劃線顯示。第2圖及第3圖中亦顯示框架1之一部分。該等圖中顯示著位于框架1之臂部前端的頭部??蚣苤^部上有縫針2,該縫針2被保持于針棒3上并向下突出。
框架1之內部內藏著挑線桿裝置4及張力裝置5,又,框架1內部如眾所周知,收容有用來驅動針棒3等機構零件之可回轉的主軸6。
框架1上形成有沿其頂面與前面全面延伸而通過針2之垂直面的槽縫7,線導引件8配裝于框架1上并位于槽縫7之水平方向延伸部之后方。在該實施例中,將從設于框架1頂面作為上線供給源之卷軸(未圖示)拉出的線9(第3圖)鉤掛于線導引件8后,只需將其插入槽縫7后向下拉,插入針2之孔就可將線9裝填完成。
挑線桿裝置4具有左右兩端固定于裝配座(未圖示)之導引板11。該導引板11在橫方向具有長孔10,另,挑線桿臂12之前端突出于長孔10外,借銷14可自由搖動地樞支于從框架1延伸出來之裝配座13上。挑線桿臂12之前端具有鉤狀部分15,而鉤狀部分之背面為向外凸出的彎曲形狀。挑線桿臂12之中間部借銷16與連接棒17的一端可回擺地連接著。連接棒17之另一端則與設于圓板18上之偏心軸可回擺地連接著。圓板18之下方之底面形成有正齒輪20,而與該正齒輪20嚙合之正齒輪21則設于主軸6上。借此,主軸6之旋轉動作可以傳到圓板18,圓板18旋轉的話,會經由連接棒17帶動挑線桿臂12。
在導引板11之前方具有其中間成“U”字形彎曲之構件22,該構件22包圍著長孔10,并靠近導引板11之一側端。該構件22具有一對之站立壁23、24(見圖3)及連接壁23、24之連接壁25,且以承接挑線桿臂12前端之姿態(tài)面向挑線桿臂12開口,該對站立壁23、24構成線導引部,而切槽26橫過連接臂25從壁23延伸至臂24以便讓線穿引通過,該切槽26之位置與槽縫7之位置對應,且在與構件22的站立壁23相連之基壁27上對應于槽縫7之位置上,形成有V字形之導引溝28以及與此導引溝28接續(xù)之眼孔29。另,基壁27上設有由扭力彈簧之一端所構成的取線彈簧30,平時,該取線彈簧30橫過導引溝28延伸著。
張力裝置5具備一對之調整盤31.32(見圖2),該兩調整盤被壓縮彈簧33壓向互相密接抵靠之方向。兩調整盤31.32之相互接觸面位于槽縫7通過之垂直面上。調整盤31、32之密接程序系借旋轉旋鈕34來調整,為了使上述調整成為可能,旋鈕34之一部分露出于框架1之外側。
如上所述,上線9之裝填系將從線軸(未圖示)拉出之線鉤掛于線導引件8之后,通過槽縫7向前拉引并向下拉。因此一來,線9會嵌于調整盤31、32之間,接著被導引溝28導引著將取線彈簧30向下壓,并通過眼孔29,同時亦通過切槽26,被拉引針2處。當線9通過眼29時,一度被壓下之取線彈簧30會隨著線9之張力的松弛回復至原來位置將線9拉近。當挑線桿臂12被主軸6驅動往前移動時,位于站立壁23、24間之線9會被鉤狀部15捕捉拉向橫側方。當臂12往回移動時,線9就會被解放開。
上述實施例中斷面成“U”字形之構件22的變化例如第4圖所示。圖中組件22a幾乎與上述之構件22相同,故對應之部分標上同樣之參考數字并省略其說明。
第4圖之組件22a的基壁27上形成有用來與取線彈簧30之前端卡合之圓弧狀溝35。圓弧狀溝35具有限制取線彈簧30之擺動范圍的效用。
第5圖顯示第1圖至第3圖所示U字形構件22的再一變化例。第5圖中,與第1圖至第3圖相當之部分附上同樣之參考數字并省略其說明。
設于第5圖之U字形組件22b上的切槽26為“V”字形,其底有眼孔36,亦即,該切槽26及眼孔36亦具有第1圖中之導引溝28及眼孔29的功能。另,U字形組件22b上之導引溝28較淺。此外,取線彈簧30a被配裝成其線圈部之軸線成垂直,并沿前后方向移位。平時,取線彈簧30a被壓向遠離基壁27之方向。
第6圖顯示取線彈簧30b裝于框架1內側之例子,第6圖系對應于第3圖者,相對應之部分附上同樣之參考數字并省略其說明。
第6圖所示之取線彈簧30b前端與通過槽縫7之線9卡合,當線9被放松時,位于實線之位置,線9被拉緊時位于點劃線之位置。
第7圖及第8圖中顯示張力裝置之變化例。該變化例中取線彈簧37與位于張力裝置上之一對調整盤38、39相關地設置著。亦即,由扭力彈簧之一部分所構成之取線彈簧37的線圈部分系被配裝支持于支持調整盤38、39的軸40上。取線彈簧37在面對調整盤38、39之周面的位置與軸40大致平行地延伸,而通過調整盤38、39間之線(未圖示)則鉤掛于取線彈簧37上。
又,第7圖及第8圖之實施例中與取線彈簧37相關地設有具備導引緣41及卡合溝42之卡合構件43。如上所述,當線通過調整盤38、39之間被賦予張力時,取線彈簧37位于第8圖之雙點劃線所示位置。此時,線會沿導引緣41滑動最后進入卡合溝42內。
又,該等圖中設有相當于第1圖至第3圖所示之U字形構件22的U字形構件44。而挑線桿臂45之前端進入構件44內。另,如點線所示,縫紉機框架46上設有槽縫47,而U字形構件44上形成有與槽縫47之位置相對應之切槽48。此外,上述調整盤38、39之相互接觸面位于通過槽縫47之垂直面上。又,支持用來構成張力裝置之調整盤38、39的軸40系被配裝于“U”字形構件44上之托架49所支持著。如此一來,具有作為線導引部之切槽48的“U”字形構件44,張力裝置,以及取線彈簧37可成一體單元化
但,當挑線桿12或45作往復動作時,向前時拉引之線在往回時成回圈狀放松,此放松之線的方向不確定,容易與周圍之突出物糾纏在一起。例如,第1圖至第3圖所示之實施例中導引板11及框架1之內面間可以限制松弛線的方向,故可以多少防止糾纏。第9圖至第12圖所示之實施例中包含用來防止上述之松弛線的糾纏之結構。
如第10圖所示,挑線桿臂50系與第2圖所示之挑線桿臂12以同樣之方式搖動,亦即,被內藏于縫紉機51內之主軸(未圖示)所轉動之圓板52的回轉動作會經由連接棒53傳至挑線桿臂50使挑線桿臂50搖動。挑線桿臂50之前端伸入那面向挑線桿臂50開口的、成“U”字形剖面之支持件54內。此實施例中,支持件54之特征系其長度被選定成在挑線桿臂50之全部移動范圍內能圍住挑線桿臂50之前端者。支持件54系由樹脂構成。支持件54上配裝有構成從上下挾住挑線桿臂50之前端的線導引件55,線導引件55考慮到耐磨損性最好由鐵等金屬制成,線導引件55上形成有令線通過之切槽56,57。在縫紉機框架51上與切槽56.57相對應之位置上形成有槽縫58。
上述支持件54系與構成張力裝置59之托架60一體成形。托架60支持著軸61,該軸61上保持著取線彈簧62,調整盤63、64,卡合件65,壓板66,壓縮彈簧67,凸緣68以及旋鈕69。旋鈕69系可回轉地保持于軸61上,而旋鈕之回轉可傳達至與旋鈕69卡合之凸緣68。凸緣68之內周面形成有陰螺紋,而凸緣68可沿著軸61外周之陽螺紋在軸61上進退。隨著凸緣68之位置,壓縮彈簧67可以調整其對壓板66之抵壓力,借此可以調節(jié)調整盤63、64間之挾持力。取線彈簧62及卡合件65實質上與第7圖及第8圖所示之取線彈簧37及卡合件相同。
又,第9圖至第12圖所示之實施例中調整盤63、64各具有伸出部70、71。第11圖及第12圖中顯示有上線72,當上線72松弛時,如第11圖所示,取線彈簧62會將線72拉緊,另,當線72被拉伸時,如第12圖所示,取線彈簧62會移位。上述伸出部70、71會限制取線彈簧62一個方向之移位,同時,當將線72插入槽縫58并導入調整盤63、64間時,上述伸出部70、71還具有可以將線72確實地導入調整盤63和64之間之引導作用。
如上所述,在第1至第3圖之實施例、第4圖之實施例、第5圖之實施例、第6圖之實施例、第7及第8圖之實施例,以及第9至第12圖之實施例中,取線彈簧位于挑線桿臂及縫針之間,或者挑線桿臂之附近,極力縮短從取線彈簧至縫針間的路徑,依據此種結構,由于取線彈簧對線之拉引作用使松弛成回圈狀之線迅速被拉緊,使縫紉操作更佳。
第13圖之實施例中挑線桿73之往前軌道與向后軌道不同,更詳細地說,圓板75與內藏于縫紉機框架之主軸(未圖示)連動,沿箭頭74之方向回轉,在圓板75之偏心位置設有銷76,而成“L”字形折曲之挑線桿73的一端可回轉地連接于銷76上。另,在固定于縫紉機框架上之托架77上設有銷78,而連接桿79之一端樞支于銷78上。連接桿79之另一端則通過銷80樞支于挑線桿73之曲折部分。挑線桿73之前端形成有鉤81。另,設有其開口面對挑線桿73以容納挑線桿73前端部,其剖面為“U”字形之線導引件82。該線導引件82上形成有用來令線(未圖示)貫通之切槽83,線被引導貫通至切槽83之最內位置。
在此種構造中,當圓板75向箭頭74之方向回轉時,挑線桿73會作搖動運動,當注意到鉤81之軌道時,往前時系沿往路85移動,退后時系沿回路84移動。因此,在往路85時鉤81與切槽83之里端部交錯以捕捉線,而回路84時鉤81離開切槽83的位置而不與線接觸,即使接觸亦只以其先端部與線接觸,被接觸到之線可以很容易地變直。
依此實施例,當挑線桿往回移時,可以防止再度捕捉到松弛后被拉緊之上線。
又,如第13圖所示之實施例那樣,令挑線桿往前及退后之軌道不同的方法亦可利用與該圖不同之機構達成。另,亦可設置與主軸連動回轉之凸輪槽、板狀凸輪、或端面凸輪,借這些凸使挑線桿動作。亦可利用凸輪與連桿機構之組合使挑線桿動作。
第14圖及第15圖所示之實施例中挑線桿86之往復動作具有特征。亦即,挑線桿86固定于可滑動地被保持于直線狀導棒87上的滑塊88上。導棒87系配裝于借適當方式固定于縫紉機框架89之導引板90上。導引板90上形成有與導棒87平行之長孔91。另,一對線導件92、93突出于導引板90及縫紉機框架89之間隙,線導件92、93各形成有令上線(未圖示)貫通之切槽94、95。而框架89上與切槽94、95對應之位置上形成有用來插入上線并將其導至切槽94、95之槽縫96。
挑線桿86系在突出于長孔91之狀態(tài)下,借著滑塊88之滑動動作,橫過線導件92、93之間作往復動作。挑線桿86系與上述各實施例相同,在其向前時捕捉位于兩導件92、93間之線并將其曲折成“V”字形牽引而當其退后時,將線放開?;瑝K88系從內藏于框架89內之主軸97承受運動作滑動動作。亦即,回轉動作系由位于主軸97上之正齒輪98傳達至與其嚙合之正齒輪99,而與正齒輪99固定在一起之圓板100于是被帶動回轉。圓板100之偏心位置上突出設著銷101。銷101系嵌入設于以銷102為中心、可自由搖動地設置的大致為“V”字形之搖動連桿103的一側端之長孔104內。因此,當圓板100回轉時,經由銷101使搖動連桿103搖動,搖動連桿之另一端借銷105可回擺地連結著連接桿106之一端。連接桿106之另一端借銷107與滑塊88可回擺地連接著。因此,上述搖動桿103之搖動動作會經由連接桿106傳至滑塊88,使滑塊88在導棒87上往復滑動。
第16圖至第18圖之實施例系為滿足下列需求而設者,亦即,為了使縫紉機小型化必須解決之重點之一是,必須將挑線桿之運動行程盡量小型化,此點不能僅以縮小縫紉機即可達成。因若挑線桿之運動行程變小時,無法供線穿引縫紉所需之線量,同時,亦無法拉緊縫紉后上線之松弛及吸收縫合處之松弛狀態(tài)使線適當收緊。本實施例可以在不損害挑線桿機能之狀況下減少挑線桿之運動行程。
請參閱第16圖,挑線桿臂110通過其一端設于縫紉機本體內之支承座108上之銷109,可回擺地絞接著,挑線桿臂之前端為分叉狀,具有二個鉤狀部111和112。該兩鉤狀部111及112系各從裝配于縫紉機框架(未圖示)之內側的導引板113的兩長孔114,115突出。導引板113上設有向外之上下相對著之一對線導引件116和117,而線導引部116、117上各形成有用來令上線118貫穿之切槽119及120。又,導引板113上設有從長孔114.115間突出之突起121。
挑線桿110系與第1圖至第3圖所示之實施例相同,其搖動動作系由主軸122經由圓板123及連接棒124傳達著。該挑線桿110往前動作時,位于線導引件116、117間之線118被鉤狀部111、112如第17圖所示捕捉住并牽引。而挑線桿臂110繼續(xù)向前動作時如第18圖所示,線118被突起121鉤掛住且被曲折成“M”字狀。
第19圖系顯示挑線桿臂110之行程相對于線118之供給量之線圖。當線118隨著挑線桿臂110的往前動作從線供給源出來在第17圖之階段時與突起121接觸,此時,在第19圖以“a”點表示。當挑線桿臂110如第18圖所示再往前移動時,線供給量會沿著實曲線125移動,亦即,以“a”點為界限線供給量急速增大,最后可得到L所示之線供線量。而相對地以點線表示之曲線126代表不設突起121之狀況,而最后僅能得到L所示之線供給量。由此可知,在設置突起121后,在挑線桿臂110之行程相同之情況下可以獲得更多之線供給量,此乃與以較少之挑線桿臂之行程可獲得同樣線供給量同義。
第20圖系顯示與第16圖之挑線桿臂110不同構造之挑線桿臂127。此挑線桿臂127系由以銷128為中心可搖動地被保持著之本體129,以及由纜索等折曲成“U”字形,配裝于本體129上之線卡合部130所構成,導引板131上形成有較寬之長孔132,而長孔132之一端突出一舌片133。舌片133上設有突起134。挑線桿臂127之線卡合部130在往前時通過突起134到達長孔132之側緣附近。
在第20圖中之實施例中,被線卡合部130捕捉之線(未圖示)亦于被突起134鉤掛后被折曲成“M”字形。
第21圖系顯示將第17圖之突起121的位置作成可調整之例子。第21圖中與第17圖所示之相當部分附以同樣之參考數字,但省略其說明。
請參閱第21圖,突起121a系設于與導引板113背面相接之調整板135上,且從導引板113上之長軸方向的導引孔136突出著。調整板135上形成有長軸方向之限動孔137。調整板135借此限動孔137及貫穿于設于導引板113上之孔的限動螺絲138固定于導引板113上。因此,突起121a之位置可以在導引孔136或限動孔137之延伸范圍內作調整。借著該調整可以移動第19圖之“a”點位置,因而調整線供給量。
依據第16圖至第18圖之實施例,第20圖之實施例以及第21圖之實施例,隨著挑線桿臂向前之動作,最終階段之線供給量會增多,故可以提高線松弛之吸收性能,具有相當優(yōu)點。
上述第16圖至第21圖之實施例中,挑線桿臂具有2個線卡合部。亦可具有3個以上之線卡合部,且可令突起位于卡合部之軌跡間。
另,與第16圖至第21圖所示之各實施例具有實質上同樣構造者亦可適用于第14及第15圖所示作直線運動之挑線桿。
第22圖及第23圖所示之實施例中,在縫紉機框架51a之左側面形成有槽縫58a,線72a插入該槽縫即可完成裝填。因此,從線軸(未圖示)拉出之線72a在通過縫紉機框架51a頂面后端之第1線導引件139,及通過接近槽縫58a上端之第2線導引件140后插入槽縫58a內。
請參閱第23圖,主軸141之回轉可以傳達至圓板52a,而從圓板52a至挑線桿臂50a之傳達機構與第10圖所示之實施例實質上相同,另,其他之結構亦僅方向不同而已,實質上與第10圖所示者相同。因此,第22圖及第23圖中與第9圖及第10圖相對應之部分系在參考數字后面加上“a”,而省略重復說明。在第22圖及第23圖之實施例中,挑線桿50a向著框架51a之左側延伸配置,實質上與主軸141之延伸方向成垂直地作往復移動,另,形成線導引部之支持件54a則沿框架51a之左側壁作前后方向之延伸,而旋鈕69a露出于框架51a之頂面。
在第24圖及第25圖之實施例中,挑線桿臂142在垂直面上搖動。為了使挑線桿臂142動作,設有與主軸143同軸且可傳達主軸143之回轉動作的圓板144,圓板144之回轉動作被連接棒145轉換成往復動作,并傳達至挑線桿臂142。
縫紉機框架146之前面形成有沿左右方向延伸之槽縫147,而線導引件148a及148b則位于靠近槽縫147之兩端處。上線149被從線軸(未圖示)拉出后,鉤掛于設在框架146之頂面的線導引件150,接著向下拉引鉤掛于線導引件148a,然后,線149被拉向第24圖之左方并插入槽縫147內,鉤掛于另一線導引件148b上,并引至針151處。
線導引裝置之切槽152系位于與槽縫147相對應之位置,切槽152系位于U字形組件153上,該組件153包圍住挑線桿142前端之全部移動范圍沿上下方向延伸,而張力裝置之一部分的調整盤154、155則位于與槽縫147相對應之位置,另用來調整張力裝置對上線149之拉力的旋鈕156系位于露出于框架146前面之處。
第24圖及第25圖所示之實施例中,挑線桿142向上擺動時捕捉住線149,向下擺動時放松線149,但亦可取相反操作方式。